2025年3月,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海南自贸港的免税政策持续升级,不仅推动消费市场扩容,更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蔡强在“两会”期间透露,海南离岛免税新增“即购即提”“担保即提”模式,商品种类与封关后“零关税”目标深度衔接,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与此同时,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免税相关企业达3.09万家,仅2024年新增注册量便达7005家,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据悉,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实现贸易自由化。蔡强指出,封关后适用“零关税”的商品种类将大幅增加,且现行政策已形成“三张清单”(原辅料、自用生产设备、交通工具及游艇),叠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双15%”优惠税率,政策体系日趋成熟。
以往消费者需在离岛时才能提取免税商品,而新增的“即购即提”“担保即提”方式允许游客在购买后立即提货使用,极大提升了消费便利性。这一变革不仅缩短了消费链路,还延长了游客在海南的消费周期,直接刺激了旅游与免税购物的协同增长。
海南自贸港另一项核心政策——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自2021年试点以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2月,内销货值超70亿元,免征关税5.6亿元,覆盖粮油、医药、珠宝等13个行业,政策适用范围从保税港区扩展至全岛,惠及113家企业。以儋州洋浦为例,其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连续三年翻番,海南炼化、澳斯卡等龙头企业通过加工增值政策降低关税成本,实现产业链延伸。
此外,海口海关推出十项旅游消费升级措施,包括无感通关、离境退税便利化、邮轮免税提货点增设等,进一步降低消费门槛。例如,利用“先期机检”技术实现旅客“无感通关”,支持“国际通程航班”行李直挂服务,优化了跨境消费体验。
而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免税相关企业中,近八成成立于近三年,其中1~3年企业占比56.8%,68.24%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这一结构反映出免税行业的轻资产运营特征及政策驱动的市场扩张逻辑。
据悉,2024年新增免税企业7005家,2025年前两月注册量达1081家,增速显著。海南作为政策高地,吸引了大量企业布局,例如海南京润珍珠科技通过加工增值政策将进口原料加工为珍珠吊坠内销,享受关税减免。
另一方面,免税行业从单一的离岛免税购物向“免税+文旅”“免税+会展”等复合模式延伸。例如,海南推动免税展示与热门景区、酒店联动,并支持“会展+免税”叠加效应,扩大商品曝光与销售渠道。
尽管韩国、日本等国的免税市场仍具规模优势,但海南凭借政策灵活性与消费潜力,正成为亚太免税新枢纽。2025年封关后,零关税商品种类扩容及税制优化将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但免税品配送时效、仓储管理仍面临挑战。海口海关通过“智能关锁”“无人机配送”等技术压缩物流时长,支持离岛免税品同车运输,但全链条数字化仍需加强。
加工增值政策在扩大试点的同时,海南建立了企业备案、联合评审、事后核查等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放得开、管得住”。而在政策普惠性下,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与品牌资源的企业更易脱颖而出。
2025年海南封关运作后,“零关税”商品扩容、税制优化及国际航线扩展将推动免税行业迈向新阶段。蔡强强调,封关并非封闭,而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未来海南有望成为全球免税商品种类最全、价格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首先,加工增值政策将持续吸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形成“原料进口—加工增值—内销免税”的闭环,助力海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次,随着“即购即提”模式推广及国际旅客通关便利化,海南有望承接更多亚太旅游消费需求,2030年免税市场规模或突破3000亿元。
再次,海南已形成“试点—优化—扩围”的政策迭代机制,未来可能在数字免税、跨境支付等领域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巩固其全球免税贸易枢纽地位。
政策创新与企业活力的双重共振,正推动海南从“旅游购物岛”向“国际消费中心”跃迁。对于免税企业而言,能否抓住政策红利窗口期,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将决定其在万亿级市场中的站位。而海南的探索,亦为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