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卤味三巨头跌落神坛:鸭脖为何卖不动了?

你有多久没在街头看到排队买鸭脖的盛况了?

曾几何时,街头巷尾排队购买鸭脖的场景是中国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绝味、周黑鸭、煌上煌这三大"鸭货巨头"从地摊小店起步,一路成长为万店连锁、市值数百亿的上市公司,创造了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神话"。

然而,2024年成为这一神话破碎的转折点——周黑鸭悄然撤出北京西单大悦城,绝味在深圳华强北的旗舰店门可罗雀,煌上煌的部分加盟商抱怨"每个月倒贴"。

卤味三巨头集体跌下神坛的背后,是消费降级、健康意识觉醒、竞争格局剧变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也是中国传统食品行业在新时代面临转型阵痛的典型案例。

从地摊到上市:卤味三巨头的崛起神话

卤味三巨头的创业故事几乎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充满了草根逆袭的传奇色彩。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1997年在武汉菜市场支起第一个卤鸭摊,凭借独特的"甜辣"口味迅速打开市场。

绝味鸭脖创始人戴文军2005年在长沙开设第一家门店,以加盟模式快速扩张。

煌上煌则更早,1993年由江西下岗女工徐桂芬创办,从一辆三轮车起步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这三个品牌共同开创了中国休闲卤味产业的黄金时代。

连锁化扩张是三巨头成功的共同路径。

绝味食品以"农村包围城市"策略,通过加盟模式迅速铺开全国市场,巅峰时期门店数量接近1.5万家;周黑鸭则坚持直营模式,确保品质统一,单店营收一度高达300万元;煌上煌介于两者之间,采用"直营+加盟"混合模式,在江西及周边省份形成区域优势。

这种快速扩张策略在人口红利期效果显著,2015-2020年间,三巨头的营收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市值合计一度突破千亿元。

产品标准化是支撑扩张的关键。

三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鸭副产品(鸭脖、鸭掌、鸭肠等)作为主打品类,这些原料价格低廉且易于标准化加工。

以周黑鸭为例,其核心产品"锁鲜装"通过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冷链配送,保证了全国门店口味一致。

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经营复杂度,使快速复制成为可能。

消费场景定位的精准也是成功要素。

三巨头将传统佐餐卤味转变为休闲零食,瞄准年轻人"解馋""聚会""看剧"等场景,通过辛辣刺激的口味形成成瘾性消费。

绝味鸭脖的"辣上瘾"、周黑鸭的"甜辣回味"、煌上煌的"酱香浓郁"各具特色,共同培育了庞大的鸭货消费市场。2019年高峰时期,中国卤味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元,三巨头合计市占率超过15%。

然而,这种成功模式在2020年后逐渐显露出疲态。

随着消费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三巨头的增长引擎相继熄火,曾经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反而成为转型的桎梏。

从2023年开始,业绩下滑、门店关闭、市值缩水的负面消息不断,2024年更是迎来了"关店潮"的集中爆发。

据公开数据,2024年上半年三巨头合计关闭门店超1700家,市值蒸发近千亿。

曾经风光无限的卤味神话,为何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崩塌?



价格敏感与消费降级:卤味不再"亲民"

走进任何一家周黑鸭或绝味门店,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价格太高了。

500克鸭脖售价超过70元,鸭肠价格高达120元/斤,一个鸭头从5元涨到9元。

网友戏称周黑鸭为"周大福",绝味鸭脖是"鸭脖刺客",直呼"月薪1万的打工人需要工作数小时才能换一袋鸭脖"。

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失衡,成为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首要原因。

卤味产品的成本结构与定价策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批发价仅6元/斤的鸭子,经卤味品牌加工后售价翻10倍以上,而原材料成本实际上仅占售价的20-30%。

2024年鸭副产品原材料价格甚至处于低位,但品牌方并未相应下调零售价,形成了"高毛利低销量"的畸形局面。

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他们支付的高价并未换来更好的产品体验,而是主要用于覆盖品牌的营销费用和渠道成本。

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了价格敏感。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放缓,餐饮类消费增长尤为乏力。

卤味作为非必需消费品,在经济环境不佳时首当其冲。调研显示,47.2%的消费者表示若卤味涨价10%以上就会减少购买,更多人转向家庭自制或寻找低价替代品。

超市的冷冻鸭头等原料价格仅为卤味成品的几分之一,促使消费者选择"自己卤制",这种消费降级趋势对三巨头的打击尤为沉重。

新兴渠道的低价分流同样不可忽视。

量贩零食店(如零食很忙、赵一鸣)、社区团购平台以更低价格提供同类产品——"30元在卤味店仅能买少量,在零食店可购更多"。

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进一步削弱了卤味店"即买即食"的便利性优势。

这些替代渠道凭借高效的供应链和薄利多销策略,迅速抢占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三巨头的中低端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面对价格争议,三巨头的反应显得迟缓而被动。

绝味曾尝试推出"小火鸭智体"AI点单系统,周黑鸭开发了锁鲜包装,但这些举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性价比失衡问题。

相比之下,紫燕百味鸡通过社区化、套餐化定价,在2024年实现了4.5%的净利润增长,成为行业逆境中的亮点。

这一对比凸显了三巨头在价格策略上的僵化,也反映出传统头部品牌对消费分级趋势的误判。

当卤味从"平民零食"变为"轻奢消费",其市场基础必然萎缩。

价格问题看似是表象,实则折射出三巨头商业模式的深层次缺陷——过度依赖高溢价,却未能持续提供与之匹配的产品价值。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这种缺陷被加倍放大,成为业绩滑坡的首要推手。

健康觉醒与场景变迁:传统卤味的双重困境

除了价格因素外,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给传统卤味带来了更为根本性的挑战。

现代饮食观念中,"低盐、低脂、低添加剂"成为主流,而传统卤味的高钠、高胆固醇属性日益被视为"健康原罪"。

第三方检测显示,部分卤制品的钠含量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的50%,脂肪含量高达20-30%。

这种营养结构与当下年轻群体追求的"清洁饮食"形成鲜明对立。

健康观念的升级直接改变了消费行为。

红餐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口味重,不符合健康需求"是消费者减少卤味购买的首要原因,占比4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轻食、预制菜等替代品,将卤味归类为"偶尔放纵"的非健康食品。这种品类标签的负面化,对依赖高频消费的卤味行业构成长期威胁。

消费场景的变迁同样削弱了卤味的市场地位。

疫情后"一人食"场景增加,卤味作为聚会佐餐的社交属性弱化。

家庭消费更倾向性价比更高的自制或超市冷鲜品,而写字楼区域的午餐消费则被更便捷的便利店鲜食、外卖轻食所取代。

场景多元化本是卤味的优势,但在缺乏主动引导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反而变成了定位模糊的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进一步打击了消费信心。

消费者投诉显示,部分加盟店存在"强制加称""食品异物"等问题。盒装产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剂、下脚料充作原料等质疑声不断,加剧了公众对卤味健康风险的担忧。

当"品质太差"成为消费者远离的原因时,品牌多年积累的信誉资产便迅速贬值。

面对健康化趋势,三巨头的应对显得零散而表面。

周黑鸭尝试推出"川香藤椒味""宝藏山胡椒味"等新口味,绝味鸭脖更新口号为"敢辣,才绝味",但这些举措本质上仍在强化"重口味"标签,与健康趋势背道而驰。

相比之下,新兴品牌如麻爪爪推出"美式咖啡卤蛋",紫燕百味鸡开发"茶香卤味",通过风味创新弱化健康负面联想,反而获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三巨头的产品结构过于依赖鸭副产品。

鸭脖、鸭掌等传统品类占总营收的70%以上,而这些食材在消费者认知中天然与"下脚料""廉价蛋白"相关联。

当品牌试图提高售价时,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却难以同步提升,形成心理落差。

相比之下,以鸡肉、牛肉为主打的紫燕百味鸡,以及聚焦热卤、现拌的盛香亭等新品牌,更容易建立"高品质"认知,在健康化转型中占据先机。

健康与场景的双重挑战,本质上是消费者价值观变迁的外在表现。当Z世代(19-25岁)成为卤味消费主力,他们对食品的期待已从单纯的感官刺激,转变为健康、体验、社交价值的综合考量。

传统卤味巨头若不能从根本上重构产品价值,仅靠营销包装或口味微调,将难以挽回日益流失的年轻客群。

同质化困局与新势力崛起

卤味市场的第三个结构性变化是竞争格局的剧变。

曾几何时,三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构筑了极高的行业壁垒;但如今,这个市场已从"三足鼎立"演变为"百舸争流",新兴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不断蚕食巨头的地盘。

产品同质化是三巨头最大的软肋。

绝味、周黑鸭、煌上煌长期依赖鸭脖、鸭锁骨等传统产品,口味创新停滞。消费者抱怨"所有卤味吃起来都差不多""更多是在吃配料而非食物本身"。

这种同质化在行业上升期被规模增长所掩盖,但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便成为增长的最大桎梏。

与此同时,新势力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快速崛起。

麻爪爪以"社区小店+线上营销"模式在区域市场深耕;物只卤鹅聚焦潮汕风味卤鹅细分品类;盛香亭、研卤堂主打"热卤现拌"新体验;王小卤凭借虎皮凤爪等爆品实现单品突破。

这些新品牌规模虽小,但产品特色鲜明,更擅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渠道触达年轻消费者,形成了对传统巨头的"降维打击"。

细分赛道的跨界竞争同样来势汹汹。

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零食品牌推出袋装卤味,以更长保质期和更低价格抢占休闲场景;海底捞、全聚德等餐饮品牌延伸卤味产品线,借助现有渠道实现快速渗透;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则通过自有品牌卤味截流线下门店客流。

这种多维度竞争彻底改变了卤味市场的游戏规则,三巨头曾经固若金汤的渠道优势被逐步瓦解。

从数据看,这种格局变迁尤为明显。

2024年卤味市场规模为1,573亿元,但前五企业市占率总和仅为20%,市场高度分散。

三巨头门店数量在2024年大幅缩减(绝味减少981家、周黑鸭减少785家、煌上煌减少837家),而区域特色品牌却在逆势扩张。

截至2025年4月,全国卤味门店约24万家,其中85.6%是门店数不足50家的小型连锁,反映出行业"去中心化"的明显趋势。

面对竞争变局,三巨头的应对策略收效有限。

绝味通过子公司"网聚资本"投资了廖记棒棒鸡、盛香亭等竞品,周黑鸭与调味品企业合资开发方便速食产品,试图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但这些资本运作未能解决核心业务的产品老化问题,反而分散了管理精力。

加盟模式的品控危机更使问题雪上加霜——绝味、煌上煌的加盟商频现"食品异物""短斤缺两"投诉,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三巨头的组织惯性阻碍了快速创新。

作为上市公司,它们面临短期业绩压力,难以像初创企业那样大胆试错;庞大的门店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也使产品转型成本高昂。

当麻爪爪可以在一个月内推出五款新品时,周黑鸭的产品研发周期可能长达半年。

这种创新效率的差距,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中显得尤为致命。

卤味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从"渠道为王"转向"产品为王"。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新势力品牌凭借灵活机制和精准定位不断攻城略地,而传统巨头则受制于路径依赖,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困境。

行业格局的重塑远未结束,但趋势已然清晰:没有哪个品牌能够再依靠单一品类和规模优势长期主导市场,持续创新和精准定位将成为新的竞争门槛。

卤味行业如何破局

面对业绩下滑与市场萎缩,卤味三巨头并非坐以待毙。

2023-2025年间,它们尝试了多种转型策略,从产品创新到营销变革,从渠道融合到海外拓展。

这些自救努力的效果参差不齐,但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产品创新是最直接的突破口。三巨头尝试跳出鸭副产品局限,拓展产品矩阵:绝味推出"卤味+奶茶"组合,煌上煌开发"卤汁拌粉"主食化产品,周黑鸭上线"嘎嘎香"系列方便速食。

口味上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经典麻辣外,增加了柠檬酸辣、藤椒、茶香等新风味(紫燕百味鸡推出茶香卤味,麻爪爪研发咖啡香卤蛋)。

这些尝试虽未根本扭转颓势,但为产品结构优化积累了经验。

营销年轻化是另一重要方向。

绝味鸭脖2024年全面更新品牌视觉,签约范丞丞为代言人,借助"你的脖子才是我的绝味"热梗发起快闪活动;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亲自下场抖音打造个人IP,部分门店开启常态化直播;煌上煌则与音乐节、运动会联名,通过"免费试吃""打卡送礼"增强年轻互动。

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品牌热度,但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复购,仍是待解难题。

渠道方面的线上线下融合值得关注。

三巨头加大了对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投入,同时通过小程序、直播带货强化私域运营。

周黑鸭部分门店试行"线上下单、到店自提"模式,绝味探索"AI点单·小火鸭智体"提升效率。

但这些数字化改造多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重构"人货场"关系,对业绩拉动有限。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国际化尝试。

紫燕百味鸡美国首店在纽约开业,物只卤鹅进军东南亚华人市场。海外拓展虽然规模尚小,但为品牌打开了新的增长想象空间,也避开了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

三巨头中,周黑鸭已开始布局上游供应链,与四川企业合资开发复合调味品,为未来国际化奠定基础。

相比这些具体策略,卤味行业更需要的是商业模式重构。红餐研究院在《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中提出三大方向:拓宽消费场景、突破同质化困境、提升产品价值感。

从更宏观视角看,卤味行业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食品工业化模式与新消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三巨头的成功源于将街头卤味标准化、规模化,但这种工业化过程也剥离了产品的烟火气与个性化。

未来的破局点或许在于找到"标准化"与"现制感"的平衡——通过中央厨房保证基础品质,在终端门店保留适度定制空间(如辣度调整、现拌服务),既维持效率又提升体验。

2025年卤味市场规模预计微增至1,620亿元,行业并未萎缩,只是增长逻辑发生了变化。

对三巨头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短期业绩回升,而在于能否摆脱路径依赖,重构与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契约。那些能够将传统卤味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创造性结合的品牌,仍有机会在调整后的市场格局中重获领先地位。

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迁

卤味三巨头的兴衰史不仅是一个行业的个案,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迁。

1,消费分级已成为中国市场的新常态。

传统的高、中、低端市场划分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组合。一方面,消费者在基础需求上极度追求性价比;另一方面,在情感满足和身份认同上又愿意支付溢价(如追捧特色热卤品牌)。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消费决策维度多元化的表现。

三巨头困境的核心,正是未能适应这种分级趋势,仍然沿用"一刀切"的产品和定价策略。

2,健康意识的觉醒正在重构食品行业。

从低糖饮料、植物基蛋白到短保食品,健康化已成为不可逆的主流趋势。

调研显示,"口味重,不符合健康需求"是消费者减少卤味购买的首要原因。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卤味行业,同样体现在方便面、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传统快消品的市场萎缩上。

对食品企业而言,健康转型已从"加分项"变为"生存项",任何忽视这一趋势的品牌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3,渠道碎片化打破了传统零售格局。

卤味市场的新进入者如麻爪爪、物只卤鹅,大多采用"社区小店+线上营销"的轻资产模式。

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连锁品牌的高租金、高人力成本负担,更适应当下的流量分布和消费习惯。

当抖音、小红书成为产品发现的主要渠道,当社区团购、即时配送重构购买场景,传统企业的渠道优势可能一夜之间变为负担。

三巨头关店潮的背后,是零售基础设施变革的宏观趋势。

4,差异化创新取代规模成为竞争核心。

卤味行业前五企业的市占率总和仅为20%,市场高度分散化。这种格局下,规模经济效应减弱,精准定位和特色创新变得更为关键。

新兴品牌如王小卤聚焦虎皮凤爪单品类,盛香亭主打"热卤现拌"体验,研卤堂专注香糯口味,都通过差异化切割找到了生存空间。

对大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改变"大而全"的思路,转向"平台化+生态化"运作,通过孵化或投资多元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5,情感连接在消费决策中的权重提升。

红餐研究院调查显示,消费者偏好路边摊的原因不仅是价格实惠,还包括"市井烟火气"(占比34.8%)。

这种对情感价值的追求,解释了为何标准化连锁店吸引力下降,而个性鲜明的中小品牌更受青睐。

未来,消费品品牌需要更多关注文化认同、社交货币等非功能性价值,而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

从卤味行业看开去,这些趋势正在重塑整个中国消费品市场。

方便面企业推出非油炸健康面,奶茶品牌开发低糖零卡系列,调味品公司减少添加剂使用——各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价值重构过程。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规模与效率转向敏捷与创新,从渠道控制转向用户洞察,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这意味着企业增长将更多来自结构性调整而非行业红利。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唯有与时俱进,方能基业长青。

上一篇:两部门: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下一篇:健身房跑路潮:“预付费-私教”模式的商业自杀

聚焦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